其他

李 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狠抓课堂建设

2016-11-06 思想火炬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和主动权。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强化阵地意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结合国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到因势利导,狠抓课堂建设。


  一、教学内容建设:讲活的马克思主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学科脉络、知识体系、观念框架、主要概念、基本原理、问题意识、思维方式、思想主题、逻辑结构及话语系统等构成。由于理论高于实践、高于生活,理论本身固有的逻辑性、抽象性、思想性、知识性往往会成为部分学生理解理论蕴含、把握思想精髓的“阻碍”。如果就理论讲理论,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鲜活实际特别是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就会造成理论语言与生活话语的隔阂,也会使学生对于理论课望而生畏,甚至感到厌烦,抱怨理论课内容没意思。所以,如何把理论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生动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阶段,应着力强化理论的叙事性,提升思想的认知度,增加道理的吸引力,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理论的叙事性,就是指理论叙事,要把深刻的道理用生动的故事讲出来,有相对故事情节、人物活动和核心主题,以增加内容的可感性、情境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理论知识转化极为重要。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工作:

  1.把主要概念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8页)“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毛泽东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与中国奋进的革命斗争、火热的社会建设和丰富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活的马克思主义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活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思想。当前,教师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大量鲜活的实例,讲活马克思主义;运用大量鲜活的普通个人追求幸福、追求梦想而勤劳工作的视频、图画、故事,讲活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是凭借思想上的先进性、现实性获得话语权的,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性认识的同时,也要增强学生对体现共产主义思想和价值的生活事实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自觉形成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影响的分析判断能力。


  2.把基本原理与实践个案结合起来。对于“书斋里的马克思主义”“讲坛上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都是态度鲜明地反对的,他们主张科学理论必须要与具体生活实际相联系。马克思本人对此更是极为重视,他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例如,权威原理出现在11世纪,个人主义原理出现在18世纪。……为什么该原理出现在11世纪或者18世纪,而不出现在其他某一世纪,我们就必然要仔细研究一下:11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18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他们各自的需要、他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样的;最后,由这一切生存条件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7页)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正是在对中国进行深入细致地文献考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获得的材料对当时中国革命、鸦片战争、英法侵略等具体实际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这才有了他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的那些有关中国的专题政论文。而从其他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来看,大多也非常重视学生来自生活实践的认知。美国顶尖大学的课堂对笛福笔下的鲁滨孙(又译鲁滨逊)特别感兴趣,常常要求学生设想如果自己处在鲁滨孙的环境下,应当怎样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许多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的理论就是从对鲁滨孙的讨论开始的。(秦春华:《三个弊端严重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3日)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并不缺少实践事实的支撑,缺少的是挖掘生活实际的功夫以及将其运用到理论中讲好道理的能力。所以,教师练好这方面的基本功就格外重要了。


  3.把规律揭示与历史叙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讲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信服、让学生思考,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形成、传播、发展的具体过程。全面准确的历史叙述,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和发展的有效方式。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才能在历史事实中讲清楚为什么在普鲁士专制的条件下会产生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为什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会出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日益复杂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出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各国具体国情进行客观分析,入情入理,才能获得清晰的认识,才能在复杂的现象中剥离出本质的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只有让学生真正把握了历史规律,才能在面对各种错误思潮和恶意攻击时坦然应对,在思考与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时,明晰方向,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备清醒认识和分析各种问题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做到把历史视野与规律揭示结合起来、把宏观考察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找到理论转化的合理基点。


  二、网络课堂建设:提高对网上信息的辨识和选择能力 

 

  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因互联网而更有魅力。互联网的出现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生了新变化,互联网以其快、新、变、奇等信息特点深刻影响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尤其对教师在传统教学场域中进行知识、思想、文化传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与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网络素养,教师还应具备提高学生的信息辨识能力、信息选择能力、信息控制能力与信息回应能力等的素质。就此,应该实施三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网络信息内容的接洽设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讲解时,要把网络中出现的与相关内容有联系的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整理,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活化、现实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趣事或真人真事,使思想和知识生动起来。比如,在讲辩证唯物主义时,可以采集一些网络中报道的爱心接力、众筹资金救济贫困儿童或学生的感人故事(或对一些受拜金主义影响的挥霍生活进行批判),讲清物质本源性与意识能动性的关系,把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穿插到知识中,增加课堂生动活泼的气氛,使理论知识更加通俗易懂。



  二是课堂教学手段与移动互联网的并用设计。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解,主要是历史叙事、概念阐释及原理分析等,需要学生调动相关的背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延迟与阻拒效应。互联网技术使信息以直接、快速、感性等特点扩散、聚合,易形成师生的关注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要把运用网络技术和使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上课的重要手段进行开发和运用,配合大数据、数据挖掘、个性化推存等技术,联通课程,开辟网络舆论焦点、事件回顾等分析,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与启发。


  三是课堂教学管理与微博微信网络互动平台设计。传统的课堂管理是一种课上管理,主要是对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规范和监督,时间上也主要体现在上课的时间段,下课后教师和学生则处于分离和分散状态,互不干涉、互不接近,难以进行多向沟通,缺少关系的关联度、亲密度和情感度,教师也较少与学生产生深厚友谊。这种距离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教师所授教学内容的吸收。在课堂管理上,教师应建立微博与微信平台,把单纯的课上学习沟通延展到课下,建立一个专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群体为主的微信群,构建起教师与学生顺畅沟通交流的信息通路,使学生与教师的联系依赖这个通路,教师再运用这个通路不断推送正向信息。发现网络谣言和网络舆情时,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发表个人看法,进行有效引导。同时,鼓励学生发表意见,重视个体倾向性观点,切实把脉思想动向。这样既可巩固课堂学得的知识,又可及时引导学生,在亲密联系中,不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效,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三、教师主体建设:做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主要引领者。日趋复杂的思想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有过硬的理论素养、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极强的信息梳理辨析能力。只有较好地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正确面对极为复杂的社会思潮的冲击。尤其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人人具有话语参与、话语表达、话语制造可能与自由的信息网络空间,表达渠道成倍扩大,人人拥有话语的表达权,出现了话语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倾向,话语趋向破碎化、分散化、猎奇化,课堂话语的权威性、真理性受到冲击,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力与影响力受到弱化等情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面对新情况、新态势进行有效调整,以胜任当前的新要求和新状况,完成教学目标。当前来看,加强教师主体建设应该进行三个规划:


  1.分层规划。高校要针对不同层面的教师进行规划。高职称教师往往实际经验足,理论与观点有底气,但现代化手段与移动互联网能力可能弱一些,有的甚至不会操作现代媒介工具,不会网络流行语,与学生沟通时较为传统和规矩,往往与学生有较强距离感;中青年教师的优势在于头脑灵活,思想活跃,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但由于理论积淀时间短,思想可能还不够成熟,遇到重大理论问题时会难以驾驭,说不清,说不透,需在理论和思想上进一步提升。所以,在进行不同层面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时,要进行分层设计,各有侧重,分级管理,取长补短。一是设计安排老中青结合小组,实行校内外教师导师制。二是设计安排名家访学制,学术会议制,设计开放式交流体系。三是支持老教师学习现代技术和高层次学术交流,支持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理论学习,及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撑。


  2.目标规划。高校应着力促进管理目标、职业目标、发展目标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在管理目标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定位与发展、学术能力提高与教学能力增长结合起来,既关注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又关心教师个人的成长成才,在相互促进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注重实效既是课程目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师的责任,只有扎扎实实提高职业本领,才能真正完成工作任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有具体目标规划,包括理论水平的目标、学术能力的目标、教学质量的目标、网络素质的目标、文化修养的目标、职称提升的目标,等等。这些目标一定要统筹规划,既在顶层设计的体制机制中体现,又是教师个人通过勤奋努力可以达成的。


  3.素质规划。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理论素质是基石,文化素质是底气,网络和新媒体素质是本领。它们既形成着教师的“软实力”,同时又体现了“软实力”背后的“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硬要求”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本质规定的,就是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传导到学生,形成学生内在的思想素养、精神追求和政治意识。这些“硬要求”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真功夫,也是他们须牢固坚守的底线,在教师素质规划中应格外重视。

(作者:李艳,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名刊推荐: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上述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共享“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号:昆仑策研究院

共享“北京习风堂”微信号:bjxft2015

共享“产业人网”微信号:chanyeren2014

共享“e观沧海”微信号:e观沧海


 共享“思想大视野”微信公众号: sxdsy_qfgz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